2025-09-08作者:大湾区国际数据中心大会暨展览会
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下,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,全球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提出“碳中和”目标。
在这股浪潮中,最着急的不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,而是寻求“出海”的企业,比如小商品、深加工工厂,以及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这些云计算大佬们!
因为他们不仅要满足国内的“双碳”目标,还要把产品和服务卖到海外,比如那些欧盟的矫情客户......
而这些“甲方爸爸”明确要求↓我的供应链必须使用可再生能源,否则,订单直接“亮红灯”!
再加上欧盟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》(CSRD)要求企业披露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回收的全链条碳排放数据,推动供应链绿色化。
RE100致力于推动成员企业在2050年前,实现全球运营100%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。
条条框框都逼着大家:必须用绿电!
但问题来了,绿电到底该怎么用?是「直连」还是「直供」?
今天,圈小妹就带你一口气搞懂绿电直连、绿电直供、以及绿证交易!
先划重点,啥叫“绿电”?
简单来说,「绿色电力」(简称绿电)是指利用风、光、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。
比如,光伏板晒太阳发电,风车转起来也能发电,还有农村里用秸秆、沼气发的电,都能变成绿电。
与煤电不同(每烧一吨煤就得排放三吨碳),绿电在发电过程中零碳排放,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“扛把子”!
但是,绿电发出来了,怎么送到工厂、数据中心?
这就引出了今天的两位主角:绿电直连 vs 绿电直供。
它们听起来像双胞胎,其实,是表兄弟!
绿电直连:物理专线、点对点、100%可溯源
「直连」顾名思义——直接连线,专电专用!
它指的是用电方(工厂、数据中心)和绿电发电方,拉一条“专用电力线路”。
电站发出来的电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(离网型),而是通过这条专线,“点对点”直接送到用电方手里。
每一度电都来自同一个电站,绿电来源纯正,供给电量清晰。
这就好比——绿电“专车直送版”
假设我们开了一家高档餐厅,为了确保食材的天然有机,与农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每天清晨,这些新鲜的食材通过专属货车,从农场直接送到餐厅后厨,不经过菜市场,不混装,全程可追溯。
餐厅做的每一道菜,都能精准溯源到农场的“哪块地、哪头猪”。
举个例子,全国首个数据中心“绿电直连”项目——乌兰察布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。该项目配套新能源全容量投产后,年产绿电8.48亿千瓦时,相当于每年节约23万吨标准煤、减少56.7万吨碳排放。
绿电直连就是这种模式:
优点
物理路径确定,供电可靠性高:发电方和用电方之间有明确的物理或虚拟连接,可以减少中间环节,降低电网传输损耗,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独占性。
价格可控性强:由于是点对点的交易,双方可以更灵活地协商电价,不受大电网市场价格波动影响,便于签订长期供电合同,锁定成本。
溯源清晰,环保属性强:电力路径明确,可以清晰地追溯每一度电的来源,便于企业向消费者展示其绿色供应链,满足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要求。
缺点
建设成本高:如果是物理线路直连,需要单独铺设线路,涉及复杂的审批和高昂的建设成本,不适合所有企业。
灵活性差:直连模式通常是长期的、固定的合作关系,如果用电方或发电方的需求发生变化,调整起来非常困难。
选址受限:通常只适用于大型工业园区或用电量巨大的企业,且需要发电方和用电方在地理上相对接近,以减少线路建设成本和损耗。
绿电直供:公共电网、PPA合同、搭配绿证
那“直供”又是啥?
「直供」也就是——电网输送,合同直供!
简单理解,就是用电方(工厂、数据中心)和绿电发电方签署电力购买协议(PPA),通过合同约定绿电供应量、价格及期限。
和「绿电直连」不同,「直供」不需要专门建设独立输电线路,而是依赖公共电网进行传输。
这就好比——绿电“平台配送版”
想象一下,我们从买菜平台下单“有机绿色蔬菜”,由外卖小哥配送到家。
所有蔬菜均通过有机认证,不使用化学农药、化肥、转基因技术,配有专属的绿色“身份证”。
但是,我们无法溯源到蔬菜具体是哪块地种的,因为平台统一采购、统一配送。
举个例子,全国首个“绿电聚合直供”数据中心试点项目——庆阳“东数西算”产业园区绿电聚合试点项目。项目建成后,风电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达2042.2小时,年上网电量15.3亿千瓦时;光伏电站年平均发电小时数1456小时,年发电量4.6亿千瓦时。
绿电直供就是这个逻辑:
优点
交易灵活:交易形式多样,可以签订长期协议(年度或多年)锁定价格,也可以参与月度或季度交易,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调整采购策略,有更强的灵活性。规模不限:交易量可大可小,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采购任意数量的绿电,满足多样化的用电需求。
缺点
溯源挑战:电力注入大电网后,物理上与火电等其他电力混合在一起,虽然通过绿证等方式可以证明用电的绿色属性,但在物理溯源上不如直连模式清晰。受电网政策制约:交易规则、结算方式等都受到电网公司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影响,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外部不确定性。
如果说绿电是“商品”,那绿证就是它的“绿色身份证”,用来证明企业消耗过绿电。原则上,每一度绿电会对应一个绿证(即1MWh绿电≈1张绿证),但电和证可以“绑定”,也可以“分离”。
电证分离:这种情况就是绿证交易。在绿证交易中,企业不直接购买绿电,而是通过绿证交易平台单独购买绿证。这相当于企业虽然用的是普通电,但通过购买绿证来“抵消”其碳排放,履行环保责任。总而言之,绿电直供解决的是“用绿电”,绿证交易解决的是“名义上算绿电”。绿电和绿证两者可以绑定,也可以分离,企业要达到合规或国际认证,往往需要“电+证”齐全。
「绿电直连」如“专车直送”,专线直达、电源可溯、供电可靠,但建设成本高、灵活性差、选址受限;
「绿电直供」如“平台配送”,依托电网灵活采购、门槛低、适用广,但溯源有限、价格易波动。
大厂追求稳定、可溯源,可能更偏爱“专车直送”的绿电直连;中小企业注重灵活、低门槛,那就选择“平台配送”的绿电直供。无论怎么选,别忘了“绿证”才是对外的“通行证”,既能帮忙在ESG报告里大方亮相,也能在国际市场上“抬得起头”。
毕竟,订单不会等人!
@大湾区国际数据中心大会暨展览会 版权所有